首页  >  移民资讯  >  美国移民资讯  >  




细微处见真知 美国父母是如何教养孩子的?

更新时间:2016-08-15浏览:

  文章来源:智慧山

  “一千个家庭,就有一千种教育方式”,更何况是两个不同的国家。民俗、文化的巨大差异就已经足够证明不是所有的美国教育方式都适合我们的孩子,他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育儿问题,所以我们不能完全copy。但美国开放、自由的教育方式特别符合孩子的发展规律,而毋庸置疑的是美国的孩子的确更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的一些家庭教育理念和学校教育方式值得我们辩证地去取其精华。

  无条件的爱

  记得看过一个美剧,男孩跟妈妈大吵一架,想要出去玩,妈妈既说不动也拦不住,但就在男孩要踏出门口的刹那,母亲开口:“我爱你,宝贝。”然后等了一会没有回复,妈妈继续:“难道你不跟我说再见么?”男孩上去亲吻妈妈的脸颊说:“我爱你,妈妈,再见。”

  这一幕,对当时的我触动很大。因为身为一个家有“熊孩子”的妈,在孩子任性不听话的时候,我哪还顾得上跟孩子说“爱”?我早就恨得牙痒痒了好么!还再见??今天让你出去了老娘就跟你姓!

  美国父母在孩子犯错时,常常会说这样一句话:“我虽然不喜欢你做的这件事,但是我仍然爱你。”你学习成绩好,或有了什么很大的成就,这都不是理由,我赞赏你是因为“你这个人本身”;而我批评你只是因为“这件事”,不管做错什么,我都依然爱你,是你的爸爸妈妈。这就是无条件的爱。

  而无条件的爱会带给孩子一个令他一生都能受益的感觉——安全感。有一项研究表明,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很容易形成“成瘾性”人格,比如网络成瘾、暴力成瘾、吸烟成瘾……而拥有无条件的爱的孩子们,他们不必为了讨好或者害怕什么而变得暴力、不安或者忧郁。

  当然“无条件的爱”和“溺爱”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妈妈,谢谢晚餐”

  工作原因,我接触过一些美国家庭,他们的孩子在吃饭前一定要说:“妈妈,谢谢晚餐。”我看到就夸赞:“你家孩子真有礼貌。”可那位妈妈跟我说:“这不是礼貌的问题,说谢谢是理所当然的。”

  啥?现在的孩子都是“衣来张口、饭来伸手”,甚至还要屁股后面追着孩子喂饭,我给他做饭才是“理所当然”的好吧。后来想想,其实他们这样和中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感恩思想一样嘛,没啥了不起。可是在晚餐后,又听到这样妈妈跟孩子说:“昨天是我洗的碗,今天是不是到你了?”这才反应过来,美国的“谢谢”更倾向于一种“平等意识”。我虽然是你的妈妈(爸爸),但是为你做晚餐不是我的“理所当然”。

  我们现在的孩子的确被养成了一种“我自顾学习,你包揽一切”的状态,认为别人给自己做的都是“应该的”,这才导致孩子变得不礼貌、太自私……这种“平等意识”的确要树立。

  你有为自己争取利益的权利,但要遵守规则

  不知道家长们在孩子哭闹着要买玩具时,是不是跟我的做法一样,我一般是有两种反应,要么为了让孩子停止哭闹而妥协,要么就“存天理、灭人欲”就不给买!

  但美国父母会小心地保护他们追求的欲望,同时设定规则。很多父母会要求自己的孩子只有去超市时才能买玩具,但只能买一件,而且不能重复。这就是规则,除非他有别的需求。还有的父母会在孩子要求买礼物时,说“只要你说服我们去超市。”这时孩子可能会想方设法地让父母去超市“家里是不是没纸了?”或者给妈妈唱玩具歌……假若孩子哭闹,他们会说“I said no ,it means no.”我说过不行,那意思就是不行。倘若无果,规则就是规则,要遵守。

  但他们也有追求的权利,所以美国的孩子会在这个规则中不断追求自己的利益,总之他们会用尽脑细胞让自己的利益在规则的框架下扩展到最大。你无法想象这些孩子会在这些规则下发挥了多少创造力和想象力。

  “你犯的错,后果你要自己承担”

  有一次在餐厅吃饭,碰到一桌美国家庭,用餐途中,孩子不知什么原因忽然发飙,将桌子上的水杯扔碎了,服务员过来收拾,那位美国妈妈拿出一些钱交给孩子说:“这是你这周的零用钱,现在你自己拿着去赔给餐厅。”孩子一听到这十分不情愿,服务员见状贴心地说:“没事,孩子还小,您不用偿。”但那位妈妈说:“他犯了错,就必须要知道自己做的不对,并且要自己承担后果。”

  我从头到尾旁观了这件事,回头想想孩子一般在外面做错啥,都先是父母道歉,更别说是自己承担后果了,有时候我气得又说又打的,孩子到最后也不能意识到为啥要动这么大火。我们大人在遇到一件没有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的事,都高高挂起,更何况是孩子了。现在看来,不仅孩子装哭时会“雷声大、雨点小”,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也是“雷声大”不见效果啊。

  “可以自己做的事,就自己做。”

  我们有时候会感慨美国人的动手能力,感觉他们什么都能干,这种能力是天生的么?当然不是,只是他们的教育注重动手。

  先说家庭,我见过很多美国家庭都有自己的工具屋,爸爸几乎无所不能,自己装修房子、修理车子、整理花园、做家具、组装摇篮,连做饭的菜都爱自己种……而美国有很多地方专卖木板等一些原材料,爸爸们只会要求工作人员帮自己把木板截成想要的长短,其他全靠自己。想想看,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能不爱动手么?

  再说学校,我们的学校往往在布置作业上,都是布置试卷呀、抄题啊……而美国则大有不同,他们会布置很多手工作业,做个简易房子,或者养一盆花等。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孩子的智力会在动作中不断提升,这一点我觉得可以效仿,多让孩子动动小手。

  没有标准答案

  孩子喜欢画画,于是我给他报过一个绘画班,一次留了作业让画自画像,他拿回家跟我说不会画,我问为什么,他说:“因为老师没有给例子呀。”这才知道每次上课老师都是拿出一张图让他们跟着画,画得最像的得分最高,这就是所谓的“标准答案吧。”

  而美国上绘画课,都是给一个主题,孩子随着自己的想法话,只要用心设计,就是好作品。我觉得这就是“没有标准答案”,而这种模式确实有利于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关于家务

  如今我们的孩子都是手心里的宝,让孩子做家务?那是不可能的事。

  可是美国却鼓励孩子做家务,还会给予奖罚。他们会规定孩子每天,或者一周2次,要做一些事情,如扫地、收拾碗筷。没有做到的话就要接受惩罚,如没收玩具、不给吃零食。如果孩子帮助家里做了一些规定范围外的事,就会给予奖励,值得一提的是,孩子收拾自己屋子、整理自己的玩具是应该做的,不会给奖励。

  宝宝帮忙做家务,既能锻炼他的动手能力,学会自立、自理,还能让他理解妈妈的辛苦,我觉得值得提倡。

  美国的教育关注的是过程,所以他们更能贴近孩子的成长,而我们大多重视结果,所以也就容易忽视孩子的身心,并非美国的孩子就有多聪明,而是我们忘了去看看孩子本身。

原文链接:http://sh.zlglobal.net/usa/news/2016085143.html(0)

版权声明:本文由兆龙移民独家精选,未经授权,禁止一切同行与媒体转载。欢迎个人转发分享至朋友圈。